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第二十一届(2025)羊业发展大会于9月23日在陕西榆林隆重召开。
本次大会以“聚焦新质生产力、赋能羊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行业专家、企业代表、政府领导及一线从业者,共同探讨羊业发展新路径、新技术、新模式。会议通过专题报告、技术培训、成果签约等多种形式,汇聚行业智慧,聚焦产业痛点难点破题攻坚,深入分析当前羊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产业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凝聚了共识、明确了路径。
开幕式
中国畜牧业协会秘书长助理赵印主持开幕式。
中国畜牧业协会会长蔡辉益致大会开幕词。他指出,新质生产力融合创新科技与绿色发展,需向科技创新要动力、智能升级要效率、绿色低碳要效益,这也是羊产业突破瓶颈的关键。陕西是农业大省,为畜牧产业西移主要承载区,2025年上半年羊产业发展成果显著。榆林作为全国重要的养殖基地与绒毛集散地,羊产业是当地乡村振兴核心支柱之一。期待大家能够通过本次会议凝聚行业共识,加强合作交流,明确发展路径,激发创新活力,共同绘就羊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榆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沈效功致欢迎词。他指出,作为陕西第一养羊大市、全国养羊强市,榆林羊饲养规模近1000万只,占全省60%以上,山羊绒年产量3058吨占全国10%以上,产业集群年产值超150亿元,产品覆盖全国20余省区。目前,羊产业已成为榆林农业农村经济增长、乡村振兴的战略主导产业。榆林也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围绕适度规模、生态循环三产融合智能高效的总体思路,坚定走绿色生态全产业链发展之路,致力于建设成为全国绿色优质羊肉产品生产基地,世界优质羊绒生产基地,争做陕西现代畜牧业的排头兵,全国绒山羊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陕西省畜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田西学致辞。他指出,过去一年我国羊产业在需求、政策与科技驱动下,生产平稳、贸易优化、数字化应用深化,但仍面临良种优化不足、成本效率待提升、产业链协同弱、抗风险与品牌议价能力差等问题。针对此,可通过政府强化政策与资金支持,保障育种、饲料、防疫等关键环节;企业深化科技赋能,加大研发、突破种源瓶颈、发展智慧牧业,同时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完善利益机制、延伸产业链;政企联动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品牌、健全追溯体系、拓展销售渠道。等方面的发力,来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助力乡村振兴与农业强国建设。
发布和签约环节
“苏武”智慧养羊大模型发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美丽详细介绍了“苏武”大模型的强大功能和创新应用。
技术合作签约
战略合作签约
领导共同启动第二十一届(2025)羊业发展大会
洞悉产业全局,探寻行业发展之路
中国畜牧业协会羊业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莉主持报告环节。
中国畜牧业协会羊业分会执行会长杜立新作《中国羊产业现状分析与未来发展思考》的报告,他介绍,上半年全国羊出栏 1.328亿只,同比降5.7%、存栏3亿只,同比降6.2%、羊肉产量210万吨,同比降4.6%,进口21.3万吨,同比增4.7%,呈“三降一升”格局,面临产能过剩、成本高企等问题。面对未来,他指出应走现代化道路,以科技破局驱动升级,发展规模经营,践行绿色低碳理念,推进数据驱动管理,通过“三牌联育”推动产业与消费升级,构建高效安全的现代羊产业体系。
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永斌作《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回顾与展望——肉羊新质生产力分析》的报告。他在报告中为大家解读了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发展与肉羊新质生产力。并介绍,该体系于2008年启动,覆盖全国19省,设25位岗位科学家、20个试验站,在品种培育、饲料技术、保鲜物流、疫病防控等领域成果丰硕,育成7个新品种,建全球最大肉羊饲料数据库,冷鲜羊肉保鲜技术达国际水平。“十四五”期间服务152家企业,助力县域经济发展,“十五五”聚焦绿色低碳、智能养殖等,推动肉羊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榆林市羊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王海燕作《榆林市羊产业发展成效与未来展望》的报告。她指出,榆林羊产业成果丰硕且前景广阔。产业规模持续领先,2024年羊饲养量近千万只,产业链产值超150亿元,良种繁育、科技支撑、服务体系等建设成效显著,全产业链格局基本形成。虽面临产业自身短板与外部制约因素,但凭借规模集群、品种结构等优势,未来将通过强化育种创新、壮大经营主体等举措,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提升产业多维度水平,致力于打造全国优质羊肉生产、优质种羊育种及世界级羊绒产业基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宋宇轩作《我国奶羊产业概况及高质量发展制约因素分析》的报告。他介绍,我国奶羊产业2024年存栏447.49万只,产奶124.43万吨,陕西为主产区,占全国羊奶产量85%以上,奶绵羊有自主培育品种。但产业面临种质资源不足、羔羊断奶不科学、营养饲料不规范等制约。面对未来,他指出,将规划主产区与创新区,以“市场引导、科技支撑”思路,目标2035年存栏1000万只、全产业链产值1000亿元,打造绿色可持续的奶羊产业体系。
聚焦新质生产力、赋能羊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畜牧业协会羊业分会副秘书长、湖州咩咩羊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项继忠主持报告环节。
一牧数智(杭州)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志愤博士作《数智驱动羊全产业链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报告。他推出了数智化羊场管理解决方案。并指出,该方案以物联网+AI技术为核心,构建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体系。通过RFID电子耳标实现羊只全生命周期溯源,结合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137项健康指标,AI模型提前48小时预警疫病,使死亡率降低15%、抗生素用量减少30%。TMR精准饲喂系统优化饲料配方,浪费率从15%降至5%,万只羊场年省人力成本超 200 万元。这一方案支持多终端协同,适配多种养殖场景,已在试点牧场实现发情识别率 96%、核心群产羔率提升25%。
兰州大学教授王维民作《绵羊生物育种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报告。他指出,在畜牧业领域,基因组选择技术正成为发展关键。他还介绍,历经12年,团队已率先构建万级规模绵羊参考群,解析基因与表型关系。“华羊芯”系列二段式芯片,兼具高准确性与性价比,能够助力精准选育。当FecB选纯后,该技术可提升群体产羔数,且在饲料转化率等性状评估中准确性达0.6以上。羊群育种采用两阶段法,先经FecB分子标记辅助与表型选择,再通过基因组选择,结合中低密度芯片检测,能提高准确性、降低成本,进一步提升群体综合生产性能。
成都大帝汉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经理张哲豪作《肉羊采食调控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的报告。他分享了反刍动物采食调控技术研发与应用成果。他指出,采食量对畜禽生产效益影响显著,如奶牛DMI每增1kg,产奶量提升2-2.5kg。另外他还介绍,团队聚焦奶山羊与肉牛,证实糖精钠可提高青年奶山羊日增重40%,缓解泌乳奶山羊热应激;肉牛诱食剂能提升采食速度,诱食剂1组日增重较空白组提高23%。
济南精益达农牧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鞠恒峰作《智能化养殖-羊场的未来之路》的报告。他分享了如何以物联网与AI技术破解传统养殖痛点。他指出,可通过智能耳标、环境传感器构建实时监测网络,精准采集羊只体温、活动量及圈舍温湿度等数据,并能实现异常情况自动预警,最终降低疫病风险。他强调,该方案集成精准饲喂系统与巡检机器人,实现动态配方投喂,饲料浪费率从15%降至5%,日增重提升8%;结合二段式管理流程,万只羊场年节省人力成本超200万元。其智能化管理平台兼容多元场景,推动羊场从经验养殖向数据驱动转型。
英美尔草食动物研究基地主任张兴隆博士作了《肉羊智能养殖新技术——英美尔“八两模式”推广与应用》的报告。他指出,在畜牧养殖领域,英美尔“八两模式”优势显著,育肥效率高,且结石率低、养殖风险小、产品品质优,成本透明可控,还能提升场地利用率。他提到山西怀仁案例也验证了其效果,使用英美尔羊猛肥后,寒羊串育肥无结石、采食率高。同时,他还介绍,英美尔B2C智能定制饲料通过智能化反向定制,利用常量元素、微量元素与维生素间协同作用,实现营养精准,有效预防结石。
"群羊慧"——良种筑基、破局有道
中国畜牧业协会羊业分会执行会长杜立新主持报告环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副校长陈玉林作《校企合作:上河肉羊全产业链共富发展常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他介绍了陕西上河三农科技(集团)公司积极探索肉羊产业发展新路径。他指出,在生物安全上,公司构建检测体系与防护屏障,成西北标杆。全产业链方面,上游保障种源自主,中游推进闭环管理,下游发展精深加工、多元销售及三产融合。产业赋能采用“两融三联四助”工作法与多元农户联结模式助农增。在校企联合方面,依托榆林市羊产业发展研究院平台,学校探索利用地方和企业资源培养农林人才、产出科技成果服务区域经济;企业开展榆林市规模化肉羊(湖羊)全产业链发展的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探索联农带农的高效健康养殖模式。
杭州认养一头羊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徐晓勇作《羊产业0-1的创新发展路径》的报告。面对江南养羊困境,他推出“4个1”模式,自主研发饲料、规范养殖、提升湖羊品质,打造“三十三斤羊”品牌,其肉质可媲美北方滩羊,且出栏时间更短。他还创新营销,与杭州高端餐厅合作,结合线上小程序与线下烧烤门店,开启认养商业模式。该模式不仅带来显著经济效益,还帮扶众多农户,带动就业,推动湖羊产业振兴与乡村共同富裕,成为农业创新发展的典范。
神木农高区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武壮田作《神木发展奶绵羊产业的现状和未来》的报告。他在报告中介绍,神木市紧抓奶绵羊产业蓝海机遇,以科技与产业融合破局发展。当地龙头企业神澳农业从澳新引进东弗里生等奶绵羊胚胎,存栏纯种原种1200余只,还联合高校共建校企研究中心,培育乳肉兼用新品种。目前已带动21家经营主体、450余户农户转型,农高区建成万只核心育种场,规划智能化设施与大数据平台。未来将推进3万吨羊乳制品加工厂建设,完善“繁育-养殖-加工”全产业链,以特色奶绵羊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与农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究员牛春娥作《科技赋能产业发展、踔厉打造中国(环县)羊谷》的报告。她的报告聚焦“中国羊谷”建设,以科技为引擎推动榆阳羊产业高质量发展。她介绍,当地构建完善繁育体系,选育适配本地的优质种羊,已建成万只级核心育种场与规模化养殖基地,依托“阿里云”等技术实现智能化饲喂与数字化管理。随着全产业链的持续升级,已建成百万只肉羊屠宰加工厂,并已延伸至羊绒纺织等高附加值领域。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万千农户增收,未来还将深化科企融合与三产联动,让“中国羊谷”成为产业振兴标杆。
怀仁金沙滩羔羊肉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建军作《预制羊肉新产业、振兴乡村新力量》的报告。他在报告中介绍,怀仁市金沙滩羔羊肉业依托当地420万只肉羊年出栏量的产业基础,破解行业集中度低、加工技术落后等困境,构建“牧草种植-屠宰加工-冷链物流-有机肥生产”八位一体闭环产业链。企业开发60余种羊肉预制产品,建成年屠宰100万只生产线,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5万农民增收,养殖户人均年收入6万元。未来将投8000万建研发中心、扩能至年屠宰300万只,深化产学研合作,打造全国羊肉预制菜标杆,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样本。
黑龙江省肉羊协同创新推广体系首席专家董正德作《寒地羊业展锋芒,冰城诚邀共盛会》的报告。他介绍,黑龙江省作为传统羊养殖大省,2023年绵羊存栏708.5万只、山羊104.2万只,年出栏912.58万只,主要集中在齐齐哈尔、大庆、绥化三市,占全省总量69.22%。当前羊肉消费需求旺盛,但黑龙江面临羊肉价格下滑、加工产能利用率不足等问题。不过,当地依托自然环境、饲料资源等优势,正通过肉羊协同创新体系推进品种改良、疫病防控,搭建大数据平台,并计划构建繁育体系、提升加工能力,打造龙江羊肉品牌,推动羊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升级。
本届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羊业领域的科技交流、产业合作搭建了高端平台,更标志着中国羊业正朝着智能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方向稳步迈进。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良种培育为基础,以全产业链融合为路径,不断提升羊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未来,各方将继续加强协作,共同推动羊业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大力量。
榆林羊产业链参观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