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方案提要
1.1 方案概况
方案名称:辽宁绒山羊种质资源保护方案
申报单位:辽宁省畜牧局
实施单位:辽宁省辽宁绒山羊原种场
实施地点:辽宁省辖10县(市)
技术依托:辽宁省畜牧兽医科研所
期 限: 2001—2010年
目 标:保存辽宁绒山羊核心群原种羊2000只,联合育种核心群10万只;建立原种基地3处,建立联合育种基地县10个。
投 资:自2003年起,每年投入保育种经费80万元。自2001年以来,实施单位已投入保种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80万元,新建保种示范场一处,新增房舍8850平米,扩大放牧草地1万亩。
1.2 方案简介
本方案以辽宁绒山羊种质资源保护、选育、开发、利用为目标,按照遗传资源保护理论及近年来辽宁绒山羊选育成果为基础,通过扩建原种场,实施三处原种饲养,保证原种资源安全;建立10处繁育基地,通过联合育种,实现良种登记10万只,扩大品种选育基础群,增加选育强度,以选促保;同时采取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相结合方法,推广试验舍饲和放牧相结合的饲养方式,促进品种性能稳定、提高,以及实现农民增收。到2010年,辽宁绒山羊原种存栏5000只以上,生产、贮存原种冻精10万剂、胚胎1000枚。年推广原种羊3000只以上,冻精30万剂。全省绒山羊平均产绒量增长10%,全省羊绒增产50吨;向全国114个县(旗)调运种羊及商品羊30万只,促进全国低产山羊改良,为农民增收、财政增税和出口创汇做贡献。
2 方案背景
2.1 辽宁绒山羊基本情况
2.1.1 品种的形成
辽宁绒山羊原产于辽东半岛,于1955年在品种普查中在盖州(当时的盖县)地区被发现,时称“盖县绒山羊”。直到1978年才立项进行本品种选育,1980年由农业部和辽宁省政府共同投资,建立了辽宁绒山羊种羊场,将“盖县绒山羊”改名为“辽宁绒山羊”。该场主要承担该品种的保种、育种、良种推广、科研等社会工作。1984年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正式命名为“辽宁绒山羊”,种羊场改名为“辽宁绒山羊原种场”,同时加强了辽宁绒山羊选育工作。辽宁绒山羊选育课题于1985年9月、1995年9月均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目前,经过二十多年的本品种内闭锁选育,辽宁绒山羊品种性能大大提高,成为中国境内最优秀的地方良种。其产绒量最高、绒纤维最长、净绒率最好、绒细度适中,被誉为“中华国宝”。绒细度,按新颁《山羊绒》国家标准,居细型中最好的绒纤维。也是我国禁止出口的几个畜种之一。
辽宁省辽宁绒山羊原种场,作为我国唯一的辽宁绒山羊原种繁育基地,建场二十二年,累计向全国18个省(区)114个县(旗)推广良种羊3万多只,冻精30万头份。
2001年,原种绒山羊成年种公羊平均产绒量达到1368±193.31克,最高个体产绒量1860克。成母羊平均产绒量为641.94±145.32克,最高个体产绒量为1280克,后备母羊平均产绒量672.32±136.75克,最高个体达1103克,而且出现了多胎、绒细而长,绒全年持续生长的高产优质的个体。这些生产水平已是国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国际上也居领先地位。
2.1.2 产地与分布
辽宁绒山羊原产于辽东半岛地区。主要分布在盖州、庄河、岫岩、宽甸、凤城、瓦房店、辽阳、本溪、桓仁、抚顺及铁岭等地。产区位于东经120°20′~125°40′,北纬39°21′~41°10′之间,地处步云山周围丘陵山区,地貌复杂,山地、河谷、小型平原交错,最高峰海拔1130.7米,年降水量为700~12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5~71%。日照时数为2504~2880小时,年平均温度6.4~9.4℃(极端最高为36℃,最低为-38.5℃),属温湿带气候,冬冷夏热,温差大,对山羊产绒具有良好影响。≥10℃的活动积温在3000~3500℃之间,≥10℃的持续期在140~220天。分布区土壤为棕色森林土和褐色森林土。均呈中性至微碱性。平原适于种植场,以禾本科、豆科、菊科植物为主。产区水源丰富,农副产品种类较多。
近年来,由于加强了辽宁绒山羊的品种选育、提高、提纯扶壮、良种推广、科研、保种等工作,辽宁绒山羊的种羊质量、品种性能都有很大提高,品种选育、良种推广、科研工作都有较好表现。目前辽宁绒山羊已遍布到国内19个省(区)114个县(旗)。主要分布在北纬30°~55°的广大地区。饲养方式也由原来的山区为主逐渐向农区及农牧结合带发展,饲养数量呈迅速增加态势。辽宁绒山羊饲养业已成为农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据统计,辽宁省有辽宁绒山羊280万只,其中存栏180万只。年产羊绒量约500吨。
从全国改良情况看,辽宁绒山羊改良当地土种山羊效果非常显著。平均产绒量增加2-5倍。尤其是几个省区用辽宁绒山羊做父本,培育了具有本省特色的绒山羊。如新疆、山西、陕西、内蒙等地区,为中国绒山羊新品种、新品系开发做出贡献。
辽宁绒山羊新品系推广等项目先后获部丰收奖二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畜牧科技奖和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等十余项。
辽宁省产区的总产绒量仅占全国总产绒量的2%~3%,但辽宁绒山羊这一品种资源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关专家予以一致好评,深受广大绒山羊饲养户的欢迎,辽宁绒山羊具有极强的种用价值。
2.1.3 体形外貌、特征及品种生产性能
2.1.3.1 体形外貌:
辽宁绒山羊公、母羊均有角,有髯,公羊角发达,向两侧平直伸展,母羊角向后上方。额顶有自然弯曲并带丝光的绺毛。体躯结构匀称,体质结实。颈部宽厚,颈肩结合良好,背平直,后躯发达,呈倒三角型状。四肢较短,蹄质结实,短瘦尾,尾尖上翘。被毛为全白色,外层为粗毛,且有丝光光泽,内层为绒毛。
2.1.3.2 特性
辽宁绒山羊体大,产绒量高,被毛洁白,适应性强,耐粗饲,遗传性能稳定,绒毛细度适中,改良各地土种山羊效果显著。
2.1.3.3 体尺和体重
辽宁绒山羊属绒肉兼用型品种,其不但以产绒著称,也因其肉质鲜美深得广大消费者厚爱,生产发育较快,1周岁时体重在25~30千克左右,成年公羊在80千克左右,成年母羊在45千克左右。
2.1.3.4 生产性能
(1)绒毛品质辽宁绒山羊绒的生长开始于6月份,9月~11月为生长旺盛期,2月份趋于停止,4月份陆续脱绒。脱绒的一般规律为:体况好的羊先脱,体弱的羊后脱;成年羊先脱,育成羊后脱,母羊先脱,公羊后脱。一般抓绒时间在4月上旬至5月上旬。
据国家动物纤维质检中心测定,辽宁绒山羊羊绒细度平均为15.35微米,净绒率75.51%,强度4.59克,伸直长度51.42毫米。绒毛品质优良。
辽宁绒山羊不同类别羊只生产性能统计表
单位:克、微米、厘米、%
羊别
|
成年公羊
|
成年母羊
|
2周岁公羊
|
2周岁母羊
|
周岁公羊
|
周岁母羊
|
平均产绒
|
(1324.6)1025
|
(575.5)
500
|
(866.3)
530
|
(592.7)
575
|
(501.3)
335
|
(514.5)
430
|
最高产绒
|
(1860)
1375
|
(1390)
1025
|
(1250)
1000
|
(1200)
900
|
(1000)
600
|
(1000)
900
|
绒细
|
(16.2±0.7)
|
(15.0±0.7)
|
(15±0.8)
|
(14.5±0.8)
|
(13.6±0.6)
|
(13±0.6)
|
绒长
|
(8.6±1.1)
|
(6.1±1.1)
|
(8.2±1.1)
|
(6.2±0.8)
|
(6.0±0.9)
|
(6.4±1.1)
|
净绒率
|
(79.6±10.2)
71.2
|
(79.2±9.4) 67.7
|
(79±7.7)
68.4
|
(79.1±10.2) 65.3
|
(65.9±10.3)
58.8
|
(67±9.3)
64.2
|
注:括号内为辽宁省辽宁绒山羊原种场资料。
(2)产肉性能据测试,公羊屠宰前体重39.26千克,胴体重18.58千克,内脏脂肪1.5千克,屠宰率为51.15%,净肉率为35.92%。
母羊屠宰前体重43.20千克,胴体重19.4千克,内脏脂肪2.25千克,屠宰率为51.15%,净肉率为37.66%。
(3)繁殖性能辽宁绒山羊的初情期为4~6月龄,8月龄即可进行第一次配种。适宜繁殖年龄,公羊为2~6周岁,母羊为1~7周岁。每年3~5月份开始发情,9~11月份为发情旺季。发情周期平均为20天,发情持续时间1~2天。妊娠期142~153天。成年母羊产羔率110~120%,断奶羔羊成活率95%以上。
辽宁绒山羊的冷冻精液的受胎率为50%以上,最高可达76%。
2.1.4 品种特性评价
2.1.4.1 生产性能卓越
目前,世界上饲养的绒山羊大多数属于绒肉兼用型绒山羊。因此,衡量某一绒山羊品种生产性能的高低,一是要评价其产绒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好坏,二是要评价其产肉性能如何。绒的质量需要通过颜色、长度和细度三个方面去体现,绒以纯白色、长度越长而细度越细为好。产肉性能需要通过体重和屠宰率去衡量。
在世界白绒山羊中,辽宁绒山羊在产绒量、净绒率和绒长度三个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据辽宁省辽宁绒山羊原种场测试,辽宁绒山羊原种种公羊的平均产绒量为1368克,其中最高个体产绒量达1860克,绒自然长度为6.79厘米,净绒率为74.8%;成年母羊平均产绒量为642克,其中最高个体产绒量达1390克,绒自然长度为5.88厘米,净绒率为79.2%。另据内蒙古白绒山羊原种场测试,国内乃至世界上也比较著名的内蒙古白绒山羊原种种公羊的平均产绒量为820克,绒自然长度为5.0厘米;成年母羊的平均产绒量为527克,绒自然长度为4.5厘米;平均净绒率为53.3%。两者相比较,辽宁绒山羊的上述各项指标均高于内蒙古白绒山羊,并且差距较大。辽宁绒山羊所产的羊绒为纯白色,并带有丝光,与内蒙古白绒山羊所产羊绒相差不大;平均细度为15.37微米,比内蒙古白绒山羊的14.83微米粗0.54微米。
辽宁绒山羊成年公羊的平均体重为81.7千克,成年母羊的平均体重为43.2千克,分别比内蒙古白绒山羊重41.7千克和15.2千克;辽宁绒山羊成年公、母羊的屠宰率分别为50.65%和52.66%,分别比内蒙古白绒山羊高出7.25和11.56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辽宁绒山羊的产肉性能也明显高于内蒙古白绒山羊。
辽宁绒山羊具有其它山羊与之无法相比的产绒性能,主要是由其品种特性决定的。认真分析,具体原因有以下四个:一是辽宁绒山羊的绒密度大。据测定,辽宁绒山羊公羊每平方厘米的表面积上有羊绒3909根,母羊为3421根,而内蒙古白绒山羊母羊为2548根,比辽宁绒山羊母羊少873根,是辽宁绒山羊母羊的74%。二是辽宁绒山羊体格大,可产绒面积大。据测定,辽宁绒山羊成年公羊的体高为74.0厘米,体长为79.1厘米,胸围为99.6厘米,分别比内蒙古白绒山羊公羊多11.1厘米、7.2厘米和17.6厘米;辽宁绒山羊母羊的体高为61.8厘米,体长为71.5厘米,胸围为82.8厘米,分别比内蒙古白绒山羊母羊多1.4厘米、5.4厘米和5.4厘米。经估计,辽宁绒山羊成年公、母羊的体表面积均为内蒙古白绒山羊的1.5倍。因此,辽宁绒山羊的产绒面积也应是内蒙古白绒山羊的1.5倍。三是绒纤维长。辽宁绒山羊成年公、母羊的绒自然长度分别为6.79厘米和5.88厘米,分别是内蒙古白绒山羊的1.36倍和1.31倍。综上所述,较大的产绒面积、较高的绒密度和较长的绒长度,决定了辽宁绒山羊具有十分突出的产绒性能。
2.1.4.2 遗传性能稳定
辽宁绒山羊不仅自身具有较高的生产性能,而且,还具备较强的把自身的优良特性稳定地遗传给后代的能力。据有关专家测定,辽宁绒山羊净绒产量的遗传力为0.685,绒毛囊比值的遗传力为0.534,出生重的遗传力为0.647,抓绒后体重的遗传力为0.571,绒囊直径的遗传力0.584,上述性状均为高遗传力性状。亲本在繁殖过程中,上述性状均可较大程度地遗传给后代。据金海国等人(1995年)对内蒙古白绒山羊测试,净绒产量的遗传力为0.313,绒毛囊比值的遗传力为0.482,出生重的遗传力为0.039,上述性状的遗传力均低于辽宁绒山羊与其相对应性状的遗传力。这至少可以说,辽宁绒山羊上述性状的遗传能力好于内蒙古白绒山羊。
2.1.4.3 适应性强
辽宁绒山羊不仅在原产区能够发挥出较高的生产性能,而且在其它地区、其它环境条件下,也应该获得好的饲养效果。辽宁绒山羊可采食的牧草种类特别多,除闹羊花、达紫香和山葱等毒草外,其它的所有牧草几乎都可以作为辽宁绒山羊的饲料。辽宁绒山羊具有善于攀岩的特点,它可以很容易地到达特别陡峭的山顶,到其它家畜几乎无法到达的地带去采食。
自八十年代以来,辽宁绒山羊卓越的生产性能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有关省(区)开始逐渐引入辽宁绒山羊,或用于纯繁制种,或直接用于改良当地羊。到目前为止,已有17个省(区)的114个县(旗)引入了辽宁绒山羊,这为研究辽宁绒山羊的适应性提供了一个非常便利的条件。各地的引种实践证明,除特别高温和潮湿的地区外,长江以北的绝大多数地区辽宁绒山羊均可适应。据对新疆阿克苏地区调查,1990年该区饲养的辽宁绒山羊公、母羊平均产绒量为454.7克和356.8克,分别比1986年高122克和32.9克;公、母羊周岁抓绒后体重分别为21.4千克和15.1千克,分别增加3.7千克和0.7千克。
2.1.4.4 改良低产绒山羊效果显著。
几乎所有饲养绒山羊的地区都引入了辽宁绒山羊,他们引入辽宁绒山羊的主要目的就是与本地绒山羊进行杂交。各地的引种实践表明,凡是引入辽宁绒山羊的地区均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各地引入辽宁绒山羊开展杂交后,至少起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改变了羊和绒的颜色。多数地区饲养的低产山羊为黑色、褐色或杂色,羊绒以白色为贵,因此,这些羊所产羊绒价格较低。用辽宁绒山羊改良1代至2代后,其绝大多数杂种羊是白色的,所产羊绒也是白色的,羊绒颜色的改变使其价格增高。二是提高了产绒量。应用辽宁绒山羊与本地低产山羊杂交,其杂交后代的产绒量增加明显。目前,多数地区应用的是级进杂交的方法。据多数地区的杂交结果统计,随着杂交代数的增加产绒量逐步增加,绒纤维逐渐变长,绒细度有变粗的趋势,但增加不明显。三是增加了羊只的体重。多数羊只应用辽宁绒山羊改良后,体格变大,体重增加。有关科技人员总结了辽宁绒山羊改良河北、新疆、宁夏等地低产山羊的效果,具体见表1~1。
自八十年代以来,各地相继开展的应用辽宁绒山羊改良本地山羊工作,实质上就是在培育新的绒山羊品种。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和哲盟等地,以辽宁绒山羊为父本,以本地母羊为母本已经培育出产绒性能较高的罕山白绒山羊。陕西、新疆等地以辽宁绒山羊为父本,以当地母羊为母本开展的培育工作已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已进入横交固定阶段。陕西省的陕北地区已有横交固定羊20多万只,组建育种群850群,纳入育种群羊32,964只。新疆的阿克苏地区和乌鲁木齐地区已培育出符合品种要求的绒山羊2万多只,其中核心群种羊达3533只。此外,山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地以辽宁绒山羊为父本开展的培育新品种工作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正在进行中。
2.1.5 辽宁省绒山羊产业发展概况
全省饲养绒山羊280万只,集中饲养在辽宁省的盖州市、凤城市、岫岩县、宽甸县、庄河市和瓦房店市,近几年又延伸到桓仁县、本溪县、新宾县、抚顺县、辽阳县和大石桥市等地区。平均产绒量350克。全省年产羊绒500吨左右。但辽宁山羊绒品质一流,细度适中,长度和净绒率占绝对优势。
全省有良种繁育场8家。其中原种场仅一家,也是全国唯一的辽宁绒山羊原种繁育基地、国家级品种资源场---辽宁省辽宁绒山羊原种场。其他均为个体经营种羊场。做为辽宁绒山羊种羊繁育的龙头,辽宁省辽宁绒山羊原种场在促进农民增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年推广良种原种羊2000只,冻精20万剂。年改良低产羊30万只以上。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辽宁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巨大贡献。在良种推广过程中,总结并首次在辽宁绒山羊品种上实行拍卖制度,不仅增加了收入,创造了辽宁绒山羊种羊品牌,也为育种工作者坚定了育好种的信心。
全省有羊绒加工企业10余家,但规模较小、生产产品单一,加工深度不够。加工产品仅为羊绒衫、大衣等初级品,花色较少,市场竞争力不强。
2.1.6 品种选育进展
建场后,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以提高纯度和产绒量为中心开展了较系统的选育工作。共组建4个家系,采用了闭锁纯繁、扩繁的做法。通过严格淘汰携带有害基因的个体,使整个羊群达到纯白色。严格淘汰了窄胸狭肋、长颈高腿、勾角、立角的个体,使羊群体型一致,体格大而紧凑。采用同质选配和适度亲缘选配的方法,使优良的加性基因纯合在一起,逐步培育优质高产的个体。1983年,国家畜禽品种资源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对该羊进行了鉴定验收,并正式定名为辽宁绒山羊。
经过二十多年的本品种内闭锁选育,辽宁绒山羊品种性能大大提高,成为中国境内最优秀的地方良种之一。
据辽宁省辽宁绒山羊原种场测试,原种绒山羊成年种公羊平均产绒量达到1368±193.31克,最高个体产绒量1860克。成母羊平均产绒量为641.94±145.32克,最高个体产绒量为1280克,后备母羊平均产绒量672.32±136.75克,最高个体达1103克,而且出现了多胎、绒细而长,绒全年持续生长的高产优质的个体。这些生产水平已是国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国际上也居领先地位。原种成年公、母羊的平均体高分别为74.0±4.29厘米和61.8±3.18厘米,平均体长分别为79.1±5.26厘米和71.5±1.96厘米,平均胸围为99.6±5.27厘米和82.8±3.77厘米,平均管围为11.8±0.42厘米和9.40±0.52厘米。
2001年5月,在省畜牧局的主持下,历时一年的《辽宁绒山羊育种机制改革方案》正式出台,标志着辽宁绒山羊的选育工作进入新的阶段。在借鉴发达国家育种经验和参照国内肉鸡产业化建设做法的基础上,探索紧密型、松散型开放式联合育种方式。进一步明确社会分工,发挥育种场、育种户和有关社会组织的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吸纳更多的单位或人员参与育种工作,把辽宁绒山羊育种工作做好,把辽宁绒山羊事业办大。在育种方向上,初步设想建立三个品系,分别是:
1、高产绒量系。保持辽宁绒山羊高产特性,保证高产基因不丢失。
2、优质羊绒系。组建优质羊绒系是本次选育工作的重点,就是要增育既高产绒品质又好的优质品种。
3、高繁殖力系。选择连续产羔能力较强、双羔率较高的成年母羊单独组群。
到2003年4月,全省已进行良种登记绒山羊7500只。
利用3-5年时间,全省良种登记种羊数量将达到10万只。随着育种基础群的扩大,选择强度增加,辽宁绒山羊的各项品质将有较大提高。原种场以加强品种保种、育种为核心,强化高新生物技术在保、育工作中的应用,加速育种进程;建立品系,开展本品种内导血试验、高度近交试验、胚胎移植、冷冻精液试验,开展联合育种等。
原种场饲养繁育良种羊5000只以上,年推广种羊3000只以上;年生产良种冻精30万剂以上;年生产推广冻胚2000枚以上。
加强品种资源保护:原种场年保存良种资源羊三个品系三处饲养3000只以上。
2.2 保种的必要性
2.2.1 保护国家特殊生物资源的需要。辽宁绒山羊是我国的优秀的地方良种,列国家羊品种资源保护名录第一位,是我国含金量最高的地方良种基因库。我国许多优秀的地方良种往往是受到国际上重视以后才引起我们自己的注意。如太湖猪、梅山猪、北京鸭等优良地方良种,被国外引去后育成了长白猪、樱桃谷鸭,又高价返销国内,这历史血的教训,应成为今天我们努力的动力。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国畜牧业中牛羊的机遇较为明显,而绒山羊优势更为明显。我们要抓紧制定措施,确保辽宁绒山羊品种资源不丢失、通过育种品质要提高。
2.2.2 改善防疫条件,保障品种不受疫病威胁的需要。长期以来,辽宁省辽宁绒山羊原种场生产一直置于不安全饲养环境下,虽然放牧山场相对固定,但仍不能杜绝全封闭放牧状态,一旦暴发流行疫病,国家级珍贵原种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我们绝不能将国家的重点生物品种资源置于危险境地。尤其是近年来,社会上各种重大疫病呈抬头趋势,严重威胁品种资源的安全。为加强绒山羊品种资源保护和本品种选育提高,亟需省政府对辽宁绒山羊原种进行重点保护。
2.2.3 增强辽宁绒山羊原种生命力的需要。建场以来,原种场一直采取本品种内闭锁纯繁的做法,目前原种已达到了非常纯的地步,这也是改良其它低产羊效果好的原因;但个体间差异减小,缺乏基因的广泛性。长此下去,生命力会下降。育种工作实质上是一个求同与求异交替进行的过程,在个体间差异大时需求同,而在个体间一致性程度较高时则需求异。建场之初,种羊个体间差异较大,采取了闭锁繁育的做法,即求同;而现在我们需要采取开放式育种的做法,即求异。把较好的种羊放到其它群体中,把其它群体中较好的母羊选上来补充到核心群中,用于制种。也就是公羊往下走,母羊往上走,形成一个金字塔型的选育体系。这样,不仅可以扩大选育范围,而且还可以增加基因的广泛性,从而达到增强生命力的目的。
2.2.4 是强化高新科技在辽宁绒山羊保育种中广泛应用的需要。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辽宁绒山羊原种场地处偏僻山村,羊群集中于山沟深处,以放牧饲养为主,羊舍简陋,面积不足,饲料等运送不便,成本较高。科技实施所需的基本条件不具备,无法应用。科技人员少,水平不高,外请的高水平人才又不愿涉足。虽然近年来在科技上下了很大功夫,冷冻精液、胚胎移植等成熟技术均能熟练掌握和应用。但更多的高新科技尚不能广泛应用于品种的选育、保护过程中。
4.2.5 是改变饲养方式,促进生态保护的需要。探索饲养方式改革,促进绒山羊产业发展和品种选育与保护,同时要兼顾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我们今天面临的重要课题。实施保种方案有利于试验不同饲养方式下绒品质的变化,促进保种方式的改变。
4.2.6 是推进产业发展的需要。虽然绒山羊的数量较少,其产值在畜牧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很低,但在出口创汇方面它却占有重要的位置。加强绒山羊产业化建设,必然会推动绒山羊事业的发展。在这个产业链上,主要有三个环节,一是种羊的生产,二是羊绒的生产,三是羊绒的加工。这三者只有紧密地联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各自的作用。产业发展,良种先行。做为种羊场应该发挥保种、育种、开发、利用优势,把羊绒生产者和加工羊绒的厂家联结起来,共同发展。
2.3 保种的可行性
2.3.1 保种环境优势
辽宁绒山羊的主产区位于辽东半岛,三面环海,气候宜人,天然保护屏障。辽宁省辽宁绒山羊原种场位于半岛中部,沈大高速、暖盖公路贯通地区。域内植被丰富,以柞树、羊草为主;农作物以玉米、大豆为主要种植品种;均为较好的羊饲料。原种场自有放牧草场2万亩,一面环水;土地300亩。均为封闭环境,有利于防疫。新建全封闭舍饲生态示范场一处,按工厂化管理。基本上实现三处饲养,防疫安全系数较大。
2.3.2 保种技术力量较强。实施单位是我国辽宁绒山羊唯一的原种繁育基地,是省属国家级重点资源场,倍受政府支持。每年投入大量保育种资金,用于技术力量的引进、技术设备的购置、技术培训、技术研制与开发等。原种场现有技术人员12位,其中教授研究员级高级畜牧师2人,高级畜牧师1人,中级畜牧、兽医师6人,初级3人。聘请全国知名的养羊专家吉林农大马宁教授、沈阳农大郭春润教授作常年技术顾问。多次承担了国家科委、农业部、省科委、省畜牧局等有关部门下达的重点科研和推广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种羊、羊绒获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等10余次。
2.3.3 拥有最优秀的原种资源。实施单位经过20多年的选育,增培育出了世界最优秀的辽宁绒山羊原种。各项生产性能居同类领先水平。辽宁绒山羊选育项目,曾先后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二次、丰收奖二等奖一次。目前存栏的公羊均为特级羊,母羊均为一级羊。
2.4 结论
山羊绒生产是我国的特色产业,是我国农业领域出口创汇的优势产品。辽宁绒山羊作为我国“国宝级”的优秀绒山羊品种,具有极好的发展前景,理应得到应有的重视。不仅要重视保护,还要重视选育提高和开发利用。
3 保种方案内容
3.1 保护形式
采取原种场异处保种与社会化联合育种基地保种相结合。即以辽宁省辽宁绒山羊原种场为主,实施原种资源两处保护性饲养,强化优秀的辽宁绒山羊原种资源安全系数;同时在辽宁省东、南、中部辽宁绒山羊主产区,实施社会化联合育种基地建设,到2005年,全省将建成联合育种基地10个,良种登记羊群达10万只以上,分布于10个县(市),增强了种质资源的安全。
3.2 保种目标与规划
到2005年,实现如下具体规划目标:
原种保护数量2000只以上;
原种家系10个以上;
原种饲养地点两处以上,相隔10公里以上;
建立联合育种保护基地10个
建立扩繁场5个;
登记良种羊群10万只;
建立冻精、冻胚种质库,存种质1万剂。
3.3 保种方法
3.3.1 原种保护:
通过家系选择,提高原种生产性能;
通过本品种内导血,增强原种生命力;
通过舍饲,探索原种饲养方式改革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通过两处饲养,确保原种羊资源安全;
通过良种推广,扩大优秀基因存在范围。
3.3.2 联合育种保护基地:
通过建设联合育种基地,实现社会化联合保种;
通过良种登记,增加基因多样性,增强选择强度;
通过科学选种选配,提高整体饲养、改良水平。
3.4 技术路线
保种主要技术方案
1.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拟组建三个品系,各品系的具体经济技术指标如下:
高产绒量系:成年种公羊产绒量在1300克以上,绒纤维直径不超过17.5微米;成年种母羊产绒量在700克以上,绒纤维直径不超过16微米。
优质羊绒系:成年种公羊产绒量在1000克以上,绒纤维直径不超过16.5微米;成年种母羊绒纤维直径在15微米以下,产绒量在500克以上。
高繁殖力系:种公羊产绒量在1200克以上,绒纤维直径不超过17微米,自身应为产双羔母羊的后代;种母羊产绒量500克以上,绒纤维直径不超过16微米,3周岁至6周岁期间每年至少应产羔一次,在此期间累计产羔是在8个以上的个体。
2.划定保种基地,实行联合育种
建立以辽宁绒山羊原种场为中心,以周边的盖州卧龙泉镇、旺兴仁乡,本溪县东营房乡、清河城乡等乡镇为基地的保种区。为加大品种安全系数,在距原种场场部40公里处,拟新建一处全封闭保种分场。
在充分调研、鉴定的基础上,原种场与保种区内的400个场(户)联合育种,由原种场提供优质种羊、胚胎和冻精,建立系谱档案,制定选种选配计划,提供技术服务等工作,扩大群体规模,实现联合育种羊群达万只以上。
3.核心群实行封闭与开放相结合的繁育方式
将现有的优秀种羊按三品系经济指标要求,各品系选取600只重新分群组合。应用综合指数,并结合羊只的表现型和后裔测定结果进行选择,诸方面都最优者,选定为各系的系祖。将品系系祖分别和相应的品系基础母羊进行同质选配,对其后代的公羔重点加以培养,再按照选择系祖的标准进行留种,保证每一系祖都有其继承者。经过继代闭锁选育和相应的选种选配计划,使基因纯合化,优良性状得到固定,从而实现新品系培育的目标。
为加速育种进程,丰富群内的基因库,有计划分步骤进行本品种外血导入,实行辽宁绒山羊核心群开放式繁育。根据辽宁绒山羊种羊数量和财政状况,引进本品种其它种群种公羊10只,优质母羊100只。引入外血无疑将克服因多年封闭繁育所带来的遗传相似度高、个体基因差异小等弊端,产生“基因杂合优势”,使品种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增强羊群的生命力。
4.实行各家系等数留种
根据“遗传资源保护”理论,各家系等数留种法是保持有限群体遗传多样性的有效措施。该方法是指每个交配组合在群中留下等数的子女,这样,有效规模是实际规模的两倍,最有利于保持基因多样度。在实践中,群体两性别数目不等时,只要两个性别的留种个数是各家系等量分布的,即只须做到每头公畜留下等数的儿子和等数的女儿参加繁殖,每头母畜留下等数的女儿参加繁殖。辽宁绒山羊现有4个家系,加上引入外来种群组成的家系,共有8个家系。每一家系等数留种,每只种公羊每一世代留种1只,每只种母羊留种2只。在实行各家系等数留种的同时,在避免亲缘关系极近的个体相交配的条件下,实行各公羊随机等量与配母羊的原则。
5.应用现代繁殖技术,加速种羊的育种进程
人工授精、超数排卵和胚胎移植是现代繁殖技术的主要核心部分。其中,人工授精能充分发挥优秀公畜的生产性状;超数排卵能充分发挥优秀母畜的生产性状,胚胎移植能快速提高优秀个体的培殖速度,通过三者的有机结合,使控制有益性状的优良基因迅速得到扩展,促进了畜群的育种与改良。
人工授精技术工艺流程如下:选择优秀种公羊调教采精镜检稀释发情母羊鉴定输配;
胚胎移植技术工艺流程如下,鲜胚移植:选种(供、受体种羊)选配激素处理同期发情(超数排卵)配种手术移植(取3-7天胚);冻胚移植:选种手术检胚(7天胚)冷冻镜检贮藏解冻手术移植。
6.加强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先天选种是基础,后天培育是关键”,饲养管理工作跟不上,优良的种质就不能充分显示出来。加强饲养管理,一要与国家的环保政策相结合,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对山场进行植树、种草,推广舍饲和半舍饲饲养方法,鼓励“山羊下山”,实现环境保护、种羊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三方面的协调平衡;二要在大力推广秸杆青贮和种草养羊的同时,开展氮磷强化剂、非蛋白氮、尿酶抑制剂在绒山羊饲料中的应用研究,开发出羔羊全价料、育成羊及成年羊浓缩料,实现精粗料的合理搭配。三是建立健全严格的疫病防治制度,每年对羊群进行全部检疫,进行各种疾病(包括寄生虫)疫苗注射,对圈舍、料棚、饮水槽、用具等定期消毒,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搞好传染病的防疫和疾病治疗工作。四是建立育种档案微机化管理系统。实现档案资料微机化管理模式,形成完整的系谱档案,全面的生产性能记录资料,减少人为因素所造成的误差,提高资料的准确性。要加快育种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加强培训相关科技人员,提高保种和选育工作科技水平。
7.开展数量遗传育种和分子生物技术等科研领域的研究
畜禽的遗传变异是客观存在的,掌握它们的遗传规律,对理想的遗传变化进行理智的选择,并应用于育种和生产方面,是实现畜牧业高效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要对绒山羊的重要经济性状,如:产绒量、净绒率、绒长、绒细度、体高、体长、体重等进行遗传力、相关性及遗传趋势进行细致研究,为早期选择种羊提供可遵循的数量化依据。
以选育辽宁绒山羊的三个品系为目标,开展绒山羊产绒量、绒细度、繁殖力等性能的分子遗传学基础研究。利用现代分子育种新技术和新方法,采用DNA指纹法、RAPD技术、候选基因法、RFLP技术、差异显示法、微卫星标记等分子生物技术,检测和寻找辽宁绒山羊上述性能的主效基因及与之相连锁的各种分子遗传标记,全方位地为建立辽宁绒山羊三品系提供尽可能的分子遗传基础资料,进而结合统计学、信息论建立辽宁绒山羊的分子选择与育种新体系的各项指标,为辽宁绒山羊的分子育种提供依据。
3.5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3.5.1投资估算
辽宁绒山羊原种保护需投入选育、新增基础设施及设备投资260万元。其中选育、技术类投资等60万元;新增羊舍2000平方米,冻精、冻胚生产实验室200平方米,配套设施建设500平方米,需投资80万元;新增绒毛测定、冻精制作及贮存、冻胚制作及贮存、兽医实验室等仪器设备120万元。
引进本品种种羊1000只,实施导血计划,需投资100万元。
建设联合育种保护基地10个,实现良种登记10万只,需登记费100万元。
以上需保种经费460万元。分三个年度投资,每年需投资150万元、150万元、160万元。
保种经费估算表
项目
|
内容
|
资金
|
投资年度
|
备注
|
1、原种保护360万元
|
原种选育
|
50
|
2003-2004
|
|
基础设施
|
80
|
2003-2004
|
|
仪器设备
|
120
|
2003-2005
|
|
技术协作与培训
|
10
|
2003-2005
|
|
引种导血等试验
|
100
|
2003-2005
|
|
2、联合育种保护基地建设100万元
|
良种登记
|
80
|
2003-2005
|
|
选种选配
|
5
|
2003-2005
|
|
种质测定与评价
|
15
|
2003-2005
|
|
合计
|
|
460
|
2003-2005
|
|
3.6 效益分析
3.6.1 原种羊生产能力增加1000只,年生产推广良种原种羊3000只以上。增加直接种羊经济效益300万元;羊绒产量增加1000公斤,经济效益150万元。
3.6.2 改良能力增加一倍。年生产、推广冻精30万剂,改良低产羊15万只以上,产绒量增加15吨以上,增加效益4500万元以上。
3.6.3 扩繁场纯种羊生产能力增强。5个扩繁场年生产纯种羊4000只以上。直接经济效益800万元以上。
综上所述,保种项目年可增加经济效益5800万元以上。另外通过舍饲、推广增产配套技术等可产生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 保护措施
4.1 加强领导,科学组织
该项目由辽宁省畜牧局组织实施。承担单位:辽宁省辽宁绒山羊原种场及10个基地县畜牧局;技术依托单位:吉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成立保种项目领导小组,负责保种方案制定、组织落实、督促检查、经费筹措等。
组 长:张喜凡(辽宁省畜牧局副局长)
副组长:李铭兴(辽宁省畜牧局种畜管理处处长)
靳伟强(辽宁省财政厅农业处副处长)
成 员:张世伟(辽宁省辽宁绒山羊原种场副场长)
杨术环(辽宁省畜牧局种畜管理处副处长)
宋先忱(辽宁省辽宁绒山羊原种场副场长)
朱延续(辽宁省辽宁绒山羊原种场副场长)
10个基地县畜牧局局长(略)
成立保种技术工作组,具体制定保种技术路线,实施保种技术方案。
组 长:何永涛
副组长:郭维春、王彪
成 员:宋先忱、朱延续、赵凤立
成立专家顾问组,负责项目指导、技术路线审定等工作。
组 长:马宁教授(吉林农业大学)
成 员:郭春润教授(沈阳农业大学)、张立岭教授(内蒙古大学)
4.2 合理布局,科学规划
原种场新建保种分场一处,实现三处饲养原种羊。其中两处为保种核心群,一处选育核心群;三处分场分别相隔40公里以上。每处饲养种羊数量不少于600只。
新扩建育种实验楼1500平方米。其中包括冻精、绒毛研究、饲养、胚胎移植、营养等五大研究室,绒毛测定、冻精制作、胚胎移植等三大实验室,以及联合育种服务中心、育种档案室、网站管理中心、专家组等机构。
建设10个联合育种基地。分布辽东、辽南、辽中等10个主产地区。通过三年时间,对主产区的良种羊进行鉴定、登记、制定选种选配计划、进行后裔测定、选种等。在保持辽宁绒山羊品种优势的前提下,培育或选育提高品种性能,挖掘种质潜力。同时,要开发利用品种优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4.3 增加投入,改善条件
在农业部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辽宁省辽宁绒山羊原种场的选种、保种、良种推广及研究等基础设施及技术力量,均有较大改观。每年投入各项选育种和保种经费100余万元,用于改扩建羊舍、青贮窖,添置仪器设备,改善办公条件,加强技术学习与培训等。今后,省畜牧局将继续保持和加大工作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原种场选种、育种、保种经费,改善育种、保种条件,提高科技含量,为中华国宝的发展做出努力。
4.4 强化科技,保证安全
应用现代保种技术,安全、有效保证品种资源不丢失、不流失,是我们制定保种方案的一项重要内容。除现有的冻精、冻胚等技术内容外,还要在实践中引进应用、研制和开发新的方式、方法,实现科技保种。
4.5 扩大宣传,开发利用
充分利用辽宁绒山羊的品种优势,促进我国绒山羊产业发展及农民增收,有利于保种工作的顺利开展。辽宁绒山羊突出的产绒性能和卓越的种用价值,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在保种的前提下,培育新的品系和进一步提高生产性能及绒的品质,通过广泛宣传,强化良种推广力度,变被动为主动,走开发式保种的路子,是新时期保种方式的一种尝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