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科普 > 健康生活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科普 > 健康生活 >

新疆:那里的羊肉很鲜美那里的老乡很淳朴(图)

原发表日期:2013-07-12来源:山西晚报

原发表日期:2013-07-12

来源:山西晚报

聚焦新疆之晋人赴疆

去过新疆,就忘不了那戈壁滩的异域风情;去过新疆,就忘不掉那甘甜的瓜果淳朴的人。就如时任山西省电建四公司赴疆项目部党支部书记毕世斌,十几年前去过,至今都在怀念。

2001年夏天的事,仿佛就在昨天,还未走远。

唯一的假期

指针已经来到21点,外面的天还是亮的。

来新疆一年多了,这是家属们第一次来探亲。这天一大早,毕世斌和同事们就带着家属,坐了七八个小时的火车,从哈密市到达乌鲁木齐。

这里有个二道桥市场,是大型的少数民族工艺品的贸易集散地。各种玉器、佩刀、帽子、坎肩、保健品,品种丰富,琳琅满目。

这里的老板多是维族同胞,也有汉族店主。游客不少,人来人往的,跟任何一个市场并没有什么两样,毕世斌也没有感到有任何不安全。“老板,这把刀多少钱?”

同事指着一个十分漂亮的刀问。老板是一位维族兄弟,这从衣着打扮、长相上就能看出来。

见有生意上门,老板的脸上笑开了花,操着不太熟练的普通话答道:“哦,这是我们这里的特产,英吉沙小刀,汉人没有的。”“多少钱?”同事又问。

老板伸出一个巴掌。“5块?”老板有些恼了,“50块!你们汉人不识货,胡乱搞价!”一边随手操起一把长刀“咣咣”地敲击面前的桌子,一边说:“瞧瞧这质量有多好!”

旁边有个维族女子冲同事一笑,说:“放心,这刀的质量绝对没问题!”同事欣喜地买下了。

离开那家店,大家边走边说:“还是女店主好说话,男老板脾气太火爆,容易激动。”

一连逛了几天,大家收获颇丰。回到宿舍,已经快半夜了,大伙儿都没有睡意,喜滋滋地欣赏着自己几天来的采购成果。“下个礼拜还是不要跑远了,去哈密市区买点生活用品,洗个澡,再跟附近村里的老乡订个货,多买些好吃的馕饼和水果……”毕世斌慢慢回味着,不知不觉睡着了。

因为工作繁忙,除了春节,毕世斌几年来几乎没放过假。托家属探亲的福,他终于去乌鲁木齐逛了一次街。

两天两夜的距离

2001年7月29日,毕世斌和十几名同事挥别家人,踏上绿皮车。

这是毕世斌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

从太原出发,在西安转车,途经甘肃,最后到达新疆哈密市。“哈密是新疆的东大门,是新疆连接内地的交通要道。那里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素有‘西域襟喉’‘中华拱卫’‘新疆门户’之称。哈密市有汉、维、哈、回、蒙等36个民族,总人口56.7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31.8%……”合上资料,毕世斌陷入深深的思索。

经济发展,电力先行,能源先行,随后才能带动当地的农贸、矿产、工业的发展。内地去新疆投资搞建设,没电可不行。而且,国家西部大开发,首先要建起来的基础设施,就是电厂。因此,这次山西电建四公司输送27名技术管理人员,成立项目部,前往哈密与新疆电建公司一起合作,建设哈密市第二热电厂,要把电厂建成一个达标机组,任务艰巨。作为项目部的党支部书记,肩头责任之重,令当时年仅35岁的毕世斌夜不成寐。

出发前,公司总经理跟每个人单独谈了话,临走前,又开了个集体座谈会。会上说的每一条,大家都深深记在了心里。第一要把山西电建的经验带过去;第二要和新疆电建的少数民族工人搞好关系,和当地的维族居民和睦相处;第三尽量不要去太偏僻的地方。

其时,大家对新疆的认识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当地发生过一些案件,让人印象深刻。要去建设的热电厂,位于哈密市的西北郊。听说那里南、北两面各有一个村子,是少数民族居住地。尽管领导三令五申,一定不要和当地居民发生不必要的冲突,但两年多的任务周期,怎么可能不和当地的少数民族发生联系呢?“呜??”火车进站的鸣笛声惊醒了思绪中的毕世斌。经过两天两夜48个小时的跋涉,山西电建第一批技术援疆队伍17人终于到达哈密。

当晚,毕世斌和同事们就在工地的职工生活区宿舍里安顿下来。

忘不了维族朋友用祖传手艺烤的肉串

哈密城市规模不大,有些像山西的榆次市。因为电厂工地距离市区15公里远,所以,毕世斌轻易不去市区。

不过,工地和生活区在一个区域里,买什么都比较方便。来到这儿后,山西电建和新疆电建的职工融合在一起,大家统一上下班,一个点儿吃饭,一个点儿开会,一个点儿睡觉。生活和工作都是半军事化管理的状态。

工地上有两个职工食堂,一个清餐,一个汉餐。顾名思义,就是清真食堂和汉人食堂。维族职工是不会来汉人食堂的,但毕世斌他们常去清真食堂。大家都穿一样的工作服,也看不出你是哪个民族,打了饭坐在一起吃,说说笑笑,虽然工作紧张,却也因这短暂的放松、休息而得到些缓解。

毕世斌负责土建工作,主要是电厂的厂房建设,如汽机房、水冷塔、烟囱、输煤栈桥、翻车机室等建设工作。工作中,毕世斌接触到不少维族人,有些是新疆电建的职工,还有些是合作的施工队伍里的工人。他们都会说简单的汉语,毕世斌说话,他们也基本能听懂。见了面,他们会客气、友好地打招呼,称呼一声“毕经理”,下了班,还会有维族兄弟热情地邀请毕世斌一起去欢聚。

起初,毕世斌还心存疑虑,临行前领导和家人的嘱咐还在耳畔,但维族兄弟的热情又让他无法拒绝。“来吧,都是我的好朋友,大家一起聚一聚,聊一聊!”

周末的晚上,毕世斌去参加了会餐。那是起重工地的一个维族工人组织的,他家有祖传的手艺,所有的羊肉串都要提前一天串起来,腌上配料,完全入味后,第二天才烤。这样烤出来的羊肉串非常鲜美。当晚到场的有新疆电建的职工,也有山西电建的几个同事。大家一起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欢聚到很晚才散。

那次之后,再看到维族职工,毕世斌就不那么紧张了。是啊,大家都是同胞兄弟,都在为了新疆的未来而努力,怎么会因为一言不和就起冲突呢?

因为工作的关系,毕世斌经常去工地检查工作。起重工地是他接触最多的。他在那里认识了好几个维族工人,塔吊司机古丽,工地上唯一的女孩,皮肤黝黑,微胖,很壮实,性格开朗豪爽,很能喝;大胡子班长,身材魁梧,他那爽朗一笑,让人感觉多大的事都是小事儿;还有烤羊肉串的兄弟,烤肉串的时候他有说有笑,一到了工作上,那份认真劲儿,让很多人自叹不如。

起重工地掌管着一个75吨的塔式吊车,遇到要吊大型构件时,毕世斌他们就得提前去检查施工方案的准备情况。检查合格证、钢丝绳、滑轮、手扳葫芦等,还要做负荷试验。

每次去工地,工人们都热情招待,二话不说,先切个香甜的西瓜,沏好茶。吃完后,他们立刻进入工作状态,手里拿着本儿照着工具一个个比对,严格按照工作程序来,绝对不会因为毕世斌他们是好朋友就嘻嘻哈哈地对待。

仍怀念维族老乡葡萄架下的美酒热舞

建设工作繁重枯燥,每天工地、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到了后期抢工期的时候,有整整3个月时间,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从早上9点半一直干到晚上12点。惟一的放松,就是中午和下午吃饭的当儿、周末休息的时候,去跟周围村子里的维族老乡买好吃的、拉家常。

秋天到了,哈密的各种水果都熟得往外滴蜜。哈密瓜、无籽葡萄、桃子、大枣……老乡拿过来卖,毕世斌他们就一窝蜂跑过去买。吃完水果,还问老乡,“还有啥好吃的?”第二天,老乡带来了馕饼。老乡还没走,毕世斌就吃完了,说:“这个加了鸡蛋、核桃仁的馕饼不错,明天给我多带两个,我的电话是××××,你来了给我打电话。”那个同事也说:“我觉得加了蜂蜜和牛奶的馕饼好吃,老乡你明天给我带五个来。”大家都跟老乡订好了货。

第二天,老乡带着各种馕饼高高兴兴地来了。这一次,甚至有人问:“老乡啊,你家里养鸡没有?能不能给我炖熟了带来?”让毕世斌惊讶的是,老乡也高高兴兴应承下来。第三天,果真连汤带鸡地端来了,才收了同事十几元钱。

有时同事们想要的,老乡家里实在没有,他也会答应大家,“我去村里别人家帮你问问谁有。”

2002年后半年,毕世斌爱人来新疆探亲,同来的还有其他几位同事家属。虽然她们只待一个星期,但宿舍都是单人床,没法住。毕世斌只好又去找维族老乡帮忙,打听周围村子里有谁家出租房子。

因为看房子,毕世斌也走进了几位维族老乡家里。他们都很热情好客,也不会因为你随意砍价就生气、翻脸。探亲结束,爱人上火车前说,这下她放心了,新疆挺好的,空气好,水果好,就是有点晒。

现在回忆起十几年前在新疆的事,毕世斌还觉得很美好。记得维族老乡常会邀请从山西来的朋友去他家的葡萄架下吃饭。喝酒喝到兴头上,大家就一起转圈跳起舞来。“同事们加入进去,和他们手拉着手跳舞,很好,很开心。一切都那么和谐、和睦。”回到山西后,看新闻说新疆建设得好,毕世斌就觉得很骄傲,但凡有什么不好的消息,他就忍不住为朋友们担心,默默祈祷,希望他们一切安好。

Copyright@2003 CAAA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畜牧业协会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230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9042